據人民日報海外版9月22日報道,「現在,中國每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在近期舉辦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第二場記者招待會上,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表示。
中國是世界綠色發展的堅定行動派、重要貢獻者。《衛報》日前刊文表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彰顯了中國的影響力。2024年,中國在建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相當於全球其他地區的總和。

塔斯社日前援引英國智庫「未燒盡的煤」研究組織的報告稱,2024年,中國出口的綠色技術,幫助進口國碳排放量降低1%。
中國的傳統文化自古就包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理念。如今,中國正在將這一古老智慧融入生態治理實踐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當今世界,生態挑戰頻頻顯現,人類迫切需要採用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恢復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立足長遠規劃,恰能為世界提供一種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實踐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中國在能源綠色轉型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能源結構優化方面,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持續快速增長,轉型速度居全球前列,實現了「每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電動汽車與電池技術研發等關鍵領域,中國也展現了全球領先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優勢。
中國取得的能源轉型成就,彰顯了深厚的文明積澱,也體現了科學理念與實踐的結合。我在閱讀中國政策文件時發現,生態文明是一個重要關鍵詞。中國明確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持續推進綠色轉型並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國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強調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這一理念與生態經濟學的主張高度契合。生態經濟學認為,自然是無價的,其價值無法用貨幣衡量。保持良好的生態系統是實現經濟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除了能源綠色轉型,中國還實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生態修復工程,促進了可持續發展。通過植樹造林、沙漠防治、濕地修復等系統性工程,許多昔日荒漠化區域已逐步轉變為綠洲和森林。在推進生態修復過程中,中國形成了有利於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這些項目的規模之大、成效之顯著,在全球範圍內都有示範意義。
在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中國作出了多方面貢獻。除了能源轉型與生態修復取得顯著進展,中國還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中國推動生態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借鑒。
展望未來,中國與歐洲及更多國家和地區在環境治理合作方面都有廣闊合作空間。隨著世界在能源、資源、貿易等方面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構建協同、高效的環境治理合作顯得尤為迫切。中國有望在推動綠色技術合作、助力全球生態轉型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與各方攜手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世界。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