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日益增長的電動車退役電池處理需求,新一份施政報告明確提出,特區政府正推動全港首間大型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最快2026年上半年在環保園啟用,目標是將本地退役電池轉化為再生黑粉(Black Mass)供應內地和周邊地區。內地新能源車品牌比亞迪表示,集團在電池梯次利用及材料回收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及豐富經驗,包括擁有創新的「刀片電池」,以及在磷酸鐵鋰(LFP)技術路線長期深耕,相信未來在香港市場的角色,有望從單純的產品銷售方,延伸至為本地回收產業提供技術支持,更有潛力成為再生「黑粉」的採購方,料其參與程度將直接影響香港電池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有助香港實現從「使用到回收」的完整綠色產業鏈。

本次施政報告的另一亮點,是從過往單純鼓勵電動車普及,轉向對整個能源配套及生命週期進行全面佈局。報告明確表示支持市場發展換電型電動車及自動化換電站技術,同時推出3億元資助計劃增設高速充電樁,並計劃開放巴士公司的充電設施,意味香港新能源基建正邁向網絡化及系統化的新階段。比亞迪表示,集團在動力電池技術、高壓快充平臺及公共交通電動化領域均有成熟佈局,其技術儲備與政策導向高度一致。集團擁有的新一代「閃充刀片電池」技術,正正迎合了市場對高效及安全充電方案的需求。市場關注集團能否利用其在電動巴士網絡的既有基礎,轉化為對私家車主的服務優勢,這將是集團在下階段競爭中鞏固市場地位的關鍵。


施政報告亦重申並強化了香港作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宣布將成立「內地企業出海專班」,主動招攬內地企業利用香港平臺「出海」。比亞迪表示,已具備國際化規模的內地龍頭企業,成為此項政策成效的最佳觀察窗口。比亞迪的全球化路徑,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善用香港平臺優勢的策略。集團在本港的營運實體,不僅服務本地市場,更承擔著區域總部、國際融資及專業服務樞紐等功能,其戰略演變可為其他計劃「出海」的內地企業提供具參考價值的商業模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