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楊奇霖、胡若璋)短劇,走入平遙國際電影展。很多影視行業的朋友也會扎堆笑談:「賈樟柯變了。」影展期間,在其產業單元「快手聚光短劇計劃推介會」上,一發不可收拾地看了快兩百部短劇的賈樟柯回應了場內外的好奇—為什麼這麼關注短劇?
「其實,不僅是我關注,很多電影界的同行同業都非常關注、關心短劇的發展狀態。」賈樟柯說,一直談論短劇,是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視聽的時代,視聽的形式、媒介無比豐富,短劇就是其中崛起最迅速的一種類型。
在他看來,對於電影創作者來說,要時刻知道電影是眾多視聽作品中的一種,因此也需要關注、觀察其他視頻內容的成長與發展,彼此借鑒,互相推動。作為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創始人,賈樟柯也想通過影展這個平臺讓更多海內外電影人了解短劇,甚至未來進入短劇的領域。
賈樟柯望短劇迭代
「我們非常希望,短劇能夠迭代,更加優質地抵達成千上萬的用戶面前,也希望更多年輕人通過影展擁有更多視聽展示的機會。」賈樟柯希望電影和短劇在影展「匯合」,為更多年輕人提供被看見的機會。
也正如平遙國際電影展節目策劃吳覺人此前所說,期待更多電影工作者投身於短劇創作,將電影領域的專業經驗引入短劇;同時也期待從短劇中發掘新的美學形態,反哺電影創作。例如,在影展中評審也會從劇情設置、人物弧光、情節發展以及後續拍攝等角度,為入圍的15個短劇項目提出行業意見。
電影人轉型需換思維
短劇為什麼火起來?這個話題很多次被推到從業者的面前。有平臺代表以自己看劇的經驗分享說,從小時候看電視劇、長大後看電影,這些過程之中對於內容的選取都是被動的,作為觀眾沒有太多選擇,但到了互聯網時代,觀眾成為用戶,具備了更多選擇權。看什麼,就好像是買什麼一樣,在產量過剩階段,平臺的算法就是一種導購推薦。這意味著,大家能夠明確喜好去擁有更多主動觀看的選擇權。
而對於短劇爆款的製作,主創團隊透露核心標準在於盈利能力。當前僅10%的頭部作品能獲得平臺約77%的廣告收益。簡單來說,就是10%的短劇掙了77%的市場。
短劇行業人士首次在平遙國際電影展展示業務,他們也對當下電影人轉行做短劇有觀察和建議。例如,一些電影編劇的轉型短劇創作,或許最先改編的是,從藝術精品打磨的意識轉換到產品用戶的思路。其次,如何將電影級別的藝術效果以短、快且低成本的節奏、方式傳達給用戶。可以說,善用數據,對於短劇最快抵達有效觀眾還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行業一手經驗。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