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少康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主席
任何時候談國家認同都不過時。在2025年的今天,當我們站在建國76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國家認同不僅沒有因全球化浪潮而消退,反而在文明衝突與貿易爭端的背景下,引起越來越多人的強烈共鳴,彰顯更加深厚的時代內涵。
長河悠悠,中華民族跨越了上下五千年,自古形成國家認同的文化傳統。以祭祀為例,至今我們仍保留軒轅黃帝公祭大典,紀念我們共同的祖先。自夏商周以來,我們的祖先歷經王朝更迭,但史書上年表賡續不斷,對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和歷代的君王聖賢的祭祀從未終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強大的凝聚力和強烈的責任感,讓一代又一代的先輩把更替的朝代當成一個連續性的「國家」整體來看待,漸漸淬煉成對共同國家——中國的認同。
這份認同感,體現為每一個國人脫口而出的「唐宋元明清」,體現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為外敵入侵時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體現為遭遇災害時眾志成城、守望相助,體現為建設國家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76年前,當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時,舉國上下奔騰歡呼,長城內外為之動容;76年後,當受閱部隊在天安門城樓前向全世界盡展凜凜雄姿時,全體國人心潮澎湃,國際社會無不震撼。我們為國家的強盛感到驕傲,正是源於對民族命運的共同關切,源於對國家深深的熱愛和認同。
對香港而言,國家認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香港曾經在山河破碎之際與祖國分離,期間無數仁人志士不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心繫祖國大陸,奔走於救亡圖存。百餘年之後「九七」回歸,以修例風波為風暴眼,集中爆發了一次反中亂港騷亂,背後反映了香港在國民教育方面的薄弱。這一場風波警醒我們,西方勢力的滲透無孔不入。百年變局之下,國際秩序正在加速重構,而香港因其自由港地位和國際金融中心功能,成為中美博弈、東西方競爭的關鍵節點。如果沒有強大的祖國作為依靠、被西方勢力裹挾,香江兩岸的動盪何時能休?所幸邪不勝正,小插曲影響不了主旋律,香港撥亂反正,一步步補上「國家認同」這塊短板。今年7月,航空母艦山東艦來港訪問,許多市民有幸登艦參觀,切身感受到祖國國防力量的日益強大,為生在華夏感到驕傲,更堅定自覺守護香港、建設國家的決心。
有國才有家,有祖國的依靠,香港才能繁榮穩定,唯有將「我是香港人,更是中國人」這份信念紮根心底,方能在滄海橫流、世事紛擾之際不迷失前行的方向,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為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而奮鬥。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