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人力資源研究會副會長、暨南大學創業學院特聘創業導師陳山,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運營負責人,多年來,他持續跟蹤和研究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情況。
陳山表示,過去5年,港澳青年創業不僅數量規模穩步增長,更形成「雙向奔現」格局——部分項目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成熟後,借助香港平臺拓展海外市場;創業群體學歷層次顯著提升,博士、教授投身創業漸成趨勢,項目科技含量大幅提高,深度嵌入產業鏈高端環節,且與內地產業特色的融合密度不斷加大。
與此同時,廣東和港澳政府政策支撐體系也日趨完善,特別是《廣東省促進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條例》實施後,各地市政策從「零星探索」「互相參照」轉向「標準統一」。香港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更推動當地高校、機構和孵化園區主動尋求與內地基地合作,將項目落地大灣區內地城市。如今,大灣區已成為全國港澳青年創業扶持政策最優的區域。
不過,港澳青年創業仍面臨挑戰。陳山指出,那些鮮有內地經歷的香港青年及海外回流大灣區的年輕人,對內地市場環境敏感度不足,他們雖有技術優勢,但在挖掘市場需求、探尋新賽道方面往往「慢半拍」;同時,內地天使資本門檻較高,也制約了優質早期項目發展。他建議,港澳青年應加強與內地夥伴合作,積極參與創業交流與培訓,提升市場認知能力。
展望「十五五」,陳山認為,政策著力點應放在優化孵化體系上。他表示,無論是港澳還是廣東,近年來都積極推動青年創客到灣區內地創業就業,並聯動港澳研發、國際化的優勢。當前,在內地創業的港澳青年存量已經較大,下一步要在青創的深度與廣度上下功夫。比如,要把孵化載體、孵化能力、產業服務鏈條延伸到港澳,並與港澳業界緊密合作,優勢互補。
陳山指出,廣東正大力推動財政資金「補改投」改革,將傳統財政補助資金改為股權投資或資本金注入,通過市場化運作提升資金效益。這對於大灣區青創體制機制創新來說是一個契機。他舉例,廣東省科學院正透過政府「補改投」資金,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與香港城市大學進行戰略合作,在香港構成「鐵三角」組合。陳山說,未來需要更多的機構、高校和孵化載體參與構建類似青創生態圈,三地政府也有必要推出更多的支撐政策。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