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瀏覽
卡片瀏覽
作為嶺南畫派第三代傳人,蔡楚夫深受高劍父影響,深諳中國畫傳統筆墨的精髓。他早年練就了扎實的線條功力與水墨控制能力。其筆法剛勁中見韌性,墨色層次豐富,尤其擅長以乾濕濃淡的對比營造空間感與質感。

文匯報


時光煮雨,歲月縫花。近日翻檢故紙堆,得見2019年7月2日香港文匯報副刊一頁泛黃剪報——那日恰是「愉韻度曲」專欄初綻芳華之時,拙作《讓洋人學懂欣賞中國書法》首度與讀者相見,記述在大西洋城萊斯公立藝術館展出書畫時的趣聞軼事。自此,我與文匯結下不解之緣,六載筆耕不輟,竟成生命中一段錦繡年華。

文匯報


從前只道通草是《本草綱目》裏一味尋常藥,「色白氣寒,味淡體輕」,清肺利水罷了。直到親眼見到它,才知嶺南畫人竟將它剖成薄片作畫紙,這方寸間的乾坤,真像是李時珍當年落筆時未曾料想的、散佚在藥典之外的丹青遺篇。藥與紙同出一源,這份奇趣,倒與嶺南畫派那份「折衷中外」的包容精神暗暗相通。

文匯報


黃新波是魯迅先生親手扶持的「新興木刻運動」第一代青年健將,其藝術生涯自始便蒙魯迅思想啟迪。1933年,他攜習作求教於魯迅,翌年,其早期木刻力作《推》即被魯迅慧眼選入《木刻紀程》。

文匯報


中國漢字書法傳承千年,歷代帝王與文人皆珍視之,好書法被奉為珍寶、學習範本,由此形成評判標準。以王羲之為首的眾多書法大家之作,歷經歲月沉澱,成為公認的經典。反對醜書,根源在於其背離了傳統書法的核心價值。

文匯報


今年的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是所有中國人都必須銘記的日子。80載春秋流轉,當我重新觸摸父親梁永泰當年那些稜角分明的木刻作品,彷彿仍能感受到那個時代脈搏的劇烈跳動。

文匯報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