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提及,明憲宗朱見深對近身侍女萬貞兒的依戀情結。無獨有偶,他的第五代孫明熹宗朱由校的成長經歷也有相似情況,彷彿歷史在一脈相承的情感模式中再次重演。
熹宗的生母王才人早逝,且並非自然死亡?!睹魇贰酚涊d,她被居住西宮的李康妃「毆崩」,也就是虐待致死。熹宗即位後更下詔公開揭露李康妃「凌毆聖母」以致崩逝,並指責李康妃曾妄圖垂簾聽政。更令人唏噓的是,這位疑似殺母仇人(李康妃),竟然成了熹宗的撫養者。父親也對熹宗冷淡疏離,而幼年的他,便長期處於孤獨與恐懼之中,甚至時常遭受虐待。
在這樣的背景下,乳母客印月(客氏)成為他生命中唯一的情感依靠。她無微不至的照顧,為他黑暗的童年帶來一絲溫暖,也使得熹宗對她產生了極為強烈的依賴。即位之後,熹宗封客氏為「奉聖夫人」,每逢其生日必親自祝賀,她的出行儀仗堪比帝王。然而客氏卻恃寵而驕,在後宮肆意迫害妃嬪與皇子,熹宗卻始終縱容默許。這種理性與感情之間的嚴重失衡,根本源於童年時期情感關懷的極端匱乏,他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緊緊依附在這位替代性母親身邊。
那麼,養育者與幼兒之間的情感連結,究竟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與發展?
「接觸安慰」至關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在1959年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恒河猴實驗。他將新生幼猴與母親分離,讓牠們與兩位「代理母親」共處:一位是用鐵絲製成的「媽媽」,胸前掛有奶瓶;另一位則是絨布包裹,柔軟溫暖但不提供食物。結果發現,儘管幼猴會去找「鐵絲媽媽」喝奶,但牠們絕大多數時間都依偎在「絨布媽媽」身邊,尤其在受驚或不安時,更是毫不猶豫地奔向那位柔軟的存在。
哈洛由此指出,「接觸安慰」(contact comfort)在依戀形成中起著比哺乳更為關鍵的作用。後續研究進一步發現,這些早期缺乏真實母愛的猴子,成年後出現顯著的社交障礙:牠們無法正常融入群體,表現出社交退縮、攻擊性強,甚至養育後代的能力也嚴重缺損。這項實驗雖以猴子為對象,卻深刻揭示了早期情感互動對社會性與情緒發展的重要性,並被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同樣適用於人類。
熹宗的經歷,可說是哈洛實驗的歷史注腳:他就像那隻沒有親生母親的幼猴,而客氏,正是那位給予他接觸安慰的「絨布媽媽」。在充滿恐懼與壓抑的深宮環境中,客氏是他唯一的情感依靠。這種源於生存本能的情感依附,超越理性判斷,甚至扭曲了他對是非的認知。
若生於尋常百姓家,熹宗的情感創傷或僅構成個人悲劇;然而他身居帝位,其心理狀態便直接牽連朝政興衰、國家命運。一代帝王的內心殘缺,最終蔓延成整個明朝的歷史悲劇——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早期的情感養育,不僅塑造一個人,更可能影響一個時代。
●梁可茵老師
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