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曾鼓吹侵華戰爭的日軍「筆部隊」成員,戰後悉數逃過遠東法庭的審判,並滲入日本文化界,部分透過右翼勢力於文化、影視、媒體、歷史等諸多方面,持續散播軍國主義思想,延續其文宣操控。只是現時的「筆部隊」不再是戰時的軍方文宣單位,而成為看似更為分散和更為隱秘的戰後右翼文化敘事陣營的延續。其從影視、出版到宗教、外交,構成一張覆蓋面巨大的網絡,於日本乃至國際塑造有利於右翼的歷史觀,對亞洲鄰國的歷史認知構成挑戰。

曾在侵華時期服役於日本海軍的作家梅崎春生,戰後以短篇小說《櫻島》與野間宏、椎名麟三,並稱日本文壇。該小說主要寫主人公士兵「我」駐紮櫻島,在戰爭結束前夕無奈地忍受、等待死亡的痛苦心理,但即使如此,小說中的主人公也並未表現出對日本有任何反戰反思,僅表現了對進攻日本本土的美軍的憤怒。作家志賀直哉的《灰色的月亮》,通過描寫戰後初期一個飢寒交迫的少年淒慘的生活,來強調日本戰敗時社會的荒涼與貧困。戰時參加過「筆部隊」的作家石川達三,在其完成於1951年的小說《風中蘆葦》的第一章寫下的第一句話就是:「外務省正門的大鐵門被卸下來了」,「可以造二三十發炮彈」,「當局的策略是,要求把所有的家庭,所有事務所的鐵門、暖氣片、鋼窗、花瓶、傘架都鑄成鐵,再製成炮彈,然後把它扔到中國大陸的山溝裏。」


「筆部隊」的影響迅速跨界蔓延
戰後文學敘事的右傾化,延續戰時「筆部隊」塑造的敘事模式,並非孤立於文化領域的現象。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敘事邏輯滲透到影視、教育,甚至宗教系統,並與政治右翼形成互相支撐的網絡。這種跨領域的滲透,使得戰時「筆部隊」的精神內核在不同時代、不同載體中變形延續。

曾獨立調查南京大屠殺的日本記者加登英成說:「今年是日本戰敗80周年。雖然在日本,人們常常簡單地稱之為『戰爭結束』,但我認為,日本這場在掠奪中國、韓國等鄰國資源的同時進行的戰爭,是『戰敗』。 」他說:「愈來愈多的人開始相信這些毫無根據的『神話』。他們似乎想編造一段對自己有利的歷史,並把它傳給後代,聲稱『日本是一個美好的國家,二戰是我們被迫進行的自衛戰爭』。一位首相曾說過『日本是一個神聖的國家』,而我認為現在的情況是,願意相信這一點的普通民眾正在迅速增加。 」
加登英成表示,「筆部隊」成員在日本戰敗後並沒有任何人被起訴,但從戰敗那一刻起,「日本就突然變成了民主社會,那些『筆部隊』的作家、漫畫家、音樂家、詩人,將『筆征』的作品深藏起來,也不會收錄入自己的作品集。」加登說,他也曾採訪過到過南京的日本兵並拍攝了影片作為歷史留存,但日本的年輕人普遍對這些內容不感興趣。因此尋找更多史料證實日軍侵華的暴行,並改變日本青年的看法十分重要。
日學者揭右翼涉文化政治宗教操控
日本右翼篡改侵略歷史的手法,早已突破國內範疇,並藉文化產業甚至政治舞臺進行跨境輸出。除文學與影視外,宗教系統亦積極介入。日本上越教育大學副教授塚田穗高研究顯示,自2012年安倍政府執政以來,作為右翼核心的日本會議影響力急升,成為政界與宗教右翼核心平臺。

文化產品複製「筆部隊」模式
2013年末,安倍晉三專程觀看熱映片《永遠的零》,外媒報道稱安倍給予該片高度評價,並表示「十分感動」。該片改編自狂銷三百萬本小說,講述「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的故事。其敘事手法與戰時「筆部隊」的「溫情化」宣傳如出一轍。影片連續8周票房冠軍,獲改編為電視劇,且在多個包括國際性影展獲獎推廣。這意味著,日本透過影視等文化產業鏈,以「筆部隊」式的溫情化敘事包裝的侵略戰爭得到加強,並輸出有利於右翼的史觀。但反戰人士批評其缺乏對侵略的反思;宮崎駿直言該片吹噓「神風特攻隊」神話,影評刊物《映畫藝術》批判該片對戰爭浪漫化處理,更將其列為「全年最差電影」。

宗教系統成右翼推手
香港社團「歷史監察 網民自發」召集人李美娜指出,日本右翼還藉教會、書展等場合否認南京大屠殺。她憶述曾在香港書展見日方否認張純如書中部分內容,進而否認屠殺史實,批評這種文化表象與歷史態度的巨大反差。「這是一個非常矛盾的民族,表面上,日本文化具有吸引力,創作的歌曲、電影都很好,但他們在侵略時也做到極點,這個民族我真的會敬而遠之。」
塚田穗高在其論文《宗教社會學研究:戰後日本的「宗教右翼」的觀念形成過程及其活動》揭示了右翼對日本宗教的影響:自2012年以來,隨著自民黨安倍政府長期執政,日本會議(Nippon Kaigi)的關注度突然上升。該組織被視為日本最大的右翼保守派及相關宗教勢力的聯合運動,也是安倍政府的強大支持基礎。2015年前後,書籍、報紙和雜誌上掀起了一股日本會議信息熱潮。這些出版物煽情地宣稱,日本會議的起源是新宗教「清朝之家」,其「核心」是神社協會和新宗教等「宗教右翼」或「宗教右翼」勢力。
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通過梳理包括塚田穗高在內的多份日本學者的研究論文了解到,日本會議是右翼政治聯盟與思想核心,主張修憲、強化國防、推動民族主義教育、否定「自虐史觀」,成員涵蓋政界、宗教界、財界,並系統性透過媒體、文化產品、外交行動外溢影響,其歷史修正策略延續了「筆部隊」時期的話語操控邏輯,將戰時的宣傳模式移植到戰後多領域。
日當代「筆部隊」已遠征國際
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慰安婦」項目落選。安倍在「戰後70周年談話」中稱「不能讓與戰爭無關的子孫後代背負不斷謝罪的宿命」。隨後,「慰安婦真相國民運動」「南京真相國民運動」等所謂日本民間組織要求日政府阻止中國相關申報。「慰安婦真相國民運動」發起者為右翼歷史學者加瀨英明;以家庭主婦身份出面的山本優美子亦為該運動主要成員。
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了解到,加瀨英明的父親為日本前駐聯合國大使,也曾經參與過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且在日本投降後不久便曾公開聲稱日本發動的戰爭是正義戰爭,不能接受日本被要求道歉。山本雖與「筆部隊」無直接關聯,但其在國際場合的歷史敘事策略,與「筆部隊」當年對外塑造侵華日軍形象的手法高度一致。她參與的部分活動由神道系右翼或保守派團體主辦,使其雖非政界或宗教界右翼人士,但在議題與網絡上與兩者高度同調並形成互補。

相關報道: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