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網購熱潮與大型超市夾擊下,香港傳統雜貨店在夾縫中何去何從?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多間街坊特色小店,發現他們生存之道是靠打「人情牌」以及出售冷門家鄉特產,其中經營超過40年南貨店的紹萬祥食品公司老闆許金祥出售大批上海特產,加上與街坊及鄉里深耕人情味,對客人有問必答,與電商或超市的「冷冰冰」銷售模式形成反差,有信心能在激烈的超市市場中站穩腳跟,也有少數族裔的辦館靠靈活經營及鄉情連結展現獨特優勢,成為大型超市無法取代的重要角色。
東主:主打「只此一家」特色鄉味
許金祥的南貨店位於佐敦上海街,出售家鄉特色商品,例如金華火腿、自家製上海糉、大閘蟹等,主打「只此一家」的特色風味。但隨著網購平臺的普及與大型超市的擴展,競爭激烈,他坦言生意大不如前,但鬥平無法攻堅克難,核心競爭力在於人情味與獨特性。「我們做的是老客戶的生意,主要靠街坊支持。」
訪問當天,居於荃灣的李先生就專程揸車前來入貨,包括火腿和米。他解釋,欣賞該店有用錢也買不到的人情味:「上海街一帶以往到處是南貨店,非常熱鬧,現在執剩這一間,如果連我也放棄他們,那麼連最後的回憶也沒有了。」他又認為,這裏的老闆提供靈活的個性化服務,是大型超市無法取代,「我就是喜歡小店有一份人間的煙火味。」
堅守人情味與低價策略的,還有屹立於香港仔田灣街四十多年的「新龍超市」,老闆吳先生指出,全港士多數量已由高峰期的逾二百間銳減至僅剩約百間,小店的生存空間愈發狹窄,該店斜對面就是剛被京東收購的佳寶,但他表示未擔心生意大受影響。「我們不少產品的價格是全港最平,例如一罐冰凍可樂只賣4元,而超市可能要賣8元。」他解釋,該店直接與供應商洽談,省去中間成本,售價可以賣得比超市更平。「進入超市的品牌每款產品往往要支付至少數萬元的上架費,食水深。」
面對內地網購熱潮,吳老闆曾推出送貨上門服務,可惜礙於人手有限,最終只能作罷。
居於九龍區的周先生是該店的忠實擁躉。訪問當天,他特意駕車前來購買椰青水。「這裏的東西比超市便宜很多,椰青水15元有兩支,更是全港最便宜;我買兩箱慢慢飲。」除了價格抵,他更看重的是小店的人情味。「我從小在這裏長大,看著吳老闆一家經營至今。」
正當超市進入一場大混戰之際,在油麻地及佐敦一帶由少數族裔經營的辦館,近年快速增長至少40多間,港九新界販商社團聯會名譽顧問陳少棠指出,小店並非毫無生存空間,反而在靈活經營及鄉情連結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成為大型超市無法取代的重要角色。他分析道:「這些店大多數是由尼泊爾人或巴基斯坦人經營,憑藉社群網絡和對家鄉產品的熟悉,成功吸引同鄉顧客,更是社區的聚腳地。」小店無須支付高昂的上架費,可以直接與供應商或銷售代表談判,入貨價格更低,在逆市下反而殺出一條血路。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