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瀏覽
卡片瀏覽
煙花匯演昨晚8時在維港舉行,警方估計,全程吸引超過34.4萬人在維港兩岸觀看,比預期多5萬人。今年主題為「維港煙花,閃耀中華」,分八幕共歷時23分鐘,發放逾3萬枚煙花。除祝賀國慶外,匯演亦分別以東江水、哪吒、大熊貓、航天夢、全運會等作主題,寓意深長。

文匯報


香港特區政府昨日上午在灣仔金紫荊廣場隆重舉行升旗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駐港國家安全公署署長董經緯、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崔建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政治委員賴如鑫,以及香港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等出席。升旗儀式結束後,一眾嘉賓移步香港會展中心參加國慶酒會。

文匯報


李家超在儀式上致辭時表示,76載砥礪前行,全國人民團結奮鬥,國家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令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感到振奮、感到自豪、感到驕傲!

文匯報


2017年12月29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重要講話引述此句,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線已經明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正在乘風破浪前行。在這艘巨輪上,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並表示:「有中國共產黨掌舵領航,有中國改革發展的浩蕩東風,有全國各族人民揚帆劃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一定能夠抵達光輝的彼岸。」

文匯報


在國慶酒會現場,更滿是巧思。《萬水千山總是情》的前奏,伴隨嘉賓進場,老香港的情懷應聲而至。抬眼望,桌上滿是「兔子」蹤影,有印著玉兔追月的餅乾,有垂耳兔模樣的點心,連花紋都嵌著桂樹與紅梅,精巧的食點,把中秋團圓的意頭揉進了國慶喜氣裏,把家國情懷與人情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

文匯報


儀式開始前,禮儀隊開始進場,伴隨香港警察銀樂隊演奏2025年春晚歌曲《世界贈予我的》,嘉賓陸續入場。儀式開始後,護旗方隊在香港警察銀樂隊演奏的《歌唱祖國》樂曲聲中,邁著整齊的中式步操步伐邁入廣場,走向旗桿。隨著樂隊奏響國歌,鮮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冉冉升起,嘉賓們行注目禮,面向國旗與區旗高唱國歌。特區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和消防處滅火輪分別在維港上空和海上致意。

文匯報


「中國紅」為香港披上了節日盛裝。街頭巷尾懸掛的國旗、區旗鮮艷奪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的祝福標語隨處可見,洋溢著熱烈歡慶的節日氛圍。香港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並推出特別優惠,與市民和旅客一同歡度國慶。

文匯報


蔡若蓮為升旗儀式致辭時表示,教育局將持續優化歷史教育,培養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責任感和歸屬感,傳承愛國精神,同時繼續為教師提供系統化培訓,深化國民教育素養,並組織更多內地交流考察活動,促進師生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最新發展,將愛國教育薪火相傳。

文匯報


在港大,在昨日升旗儀式後港大樂容舞團更通過當代舞蹈《一條大河》的表演,以舞蹈藝術詮釋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演繹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堅毅精神、非凡智慧與愛國情懷,帶出文化自信與民族凝聚力。

文匯報


范鴻齡表示,國家成立76年來的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令我們深感自豪。國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穩步發展。

文匯報


升旗儀式在啟德主場館南面花園舉行,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體育專員蔡健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九龍工作部副部長郭長勇,啟德體育園行政總裁莊澤基等出席,不少市民在美食海灣觀禮。園方特別安排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一眾學生即場頌唱國歌。

文匯報


開幕禮由黃大仙民政事務專員胡鉅華、嗇色園主席黎澤森及副主席兼物業管理委員會主席梁宇華等主禮,嗇色園屬下可康耆英鄰舍中心的耀龍隊在場舞龍助慶,並以可風中學合唱團獻唱一曲《我和我的祖國》作結。

文匯報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為主題,描畫「拚經濟 謀發展 惠民生」的藍圖進程,對香港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實現突破新局面做出策略部署。

文匯報


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特區必定會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好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和「出海」平臺作用。我們更會擔當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重要角色,在不斷增強自身發展動能的同時,更要助力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

文匯報


在10月1日國慶日,特首夫人李林麗嬋及一眾女官員,包括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特首辦主任葉文娟都同時穿著華服參與國慶升旗儀式及酒會。原來,這些服裝皆出自本地青年之手,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時裝及形象設計學系高級文憑師生團隊設計。●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圖:何永賢Fb圖片

文匯報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2020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