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列顛島的語言史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帶來的古英語。歷經諾曼征服後法語與古語的交融淬煉,至十六世紀漸次定型為現代英語。本文承接上期專欄,繼續以人文視角探析其形成脈絡,聚焦三大關鍵推動力。
伊利沙伯一世時期,英語通過殖民統治與文學創作獲得雙重提升。眾所周知,女王本人不僅是莎士比亞戲劇的推崇者,其寵臣達德利伯爵更作為劇作家的贊助人(patron),共同推動英語的規範化進程。為有效管理海外領地(如首塊成功殖民地「維珍尼亞」即取自女王「童貞」(Virginia)稱號),英語需要建立統一標準並降低學習門檻,這恰為現代英語的普及奠定重要基礎。
千詞之源與日常詞彙的重塑
據文獻考證,威廉·莎士比亞對現代英語詞彙體系貢獻卓著,計創造逾一千七百個詞彙。其創新包括:濃縮dawning為dawn;拓展employer詞義至僱主概念;以bedroom替代古板的bedchamber;更首創hot-blooded等生動表達。這些創造不僅豐富語言表現力,更深刻塑造英語的演進方向。
1476年,威廉·卡克斯頓將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印刷技術引入英國,終結手抄本時代的拼寫混亂。通過大規模刊印與文字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工作,原本含混的中古英語得以系統規範,為現代英語的拼寫體系確立重要範本。
三百年音變與當代發音的形成
1400至1700年間發生的「元音大推移」(the Great Vowel Shift),實為跨越中古與近代英語的重要音變現象(phenomenon)。例如「house」的元音由[u:]轉為[a?],「boat」的讀音從[b?:t]演變為[bo?t],此過程雖以元音為主,實則伴隨輔音演變,如dumb一詞中,詞尾的b在今天不會讀出。
現代英語始終處於動態演進中。現代英語拓荒者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寫下"Romeo, Romeo, wherefore art thou Romeo?"意思是羅密歐,為何你是來自我的家族世仇的羅密歐,其中wherefore正如今天我們使用的why,而art是今天的are,在當時,在前詞若以母音字結尾,則須改為art。又如you這個第二人稱代詞,以前存在多種形態,對白中的thou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寫法如thee還出現在1912年鐵達尼號沉沒時演奏的「Nearer, My God, to Thee」中。
可見,語言形態雖隨時代流轉,其內在的文化基因始終綿延不絕。
●康源 專業英語導師
單詞卡
Anglo-Saxons 盎格魯—撒克遜人
patron 贊助人
dawn 破曉、黎明
employer 僱主
bedroom 臥室
phenomenon 現象
hot-blooded 熱血的
standardization 標準化
the Great Vowel Shift 元音大推移
dumb 愚蠢的
Virginia 維珍尼亞
Johannes Gutenberg 古騰堡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