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末明初群雄並起,戰亂頻繁,以至海防空虛,東南沿海一帶海盜橫行,其中以倭寇一支最為嚴重。元朝末年至明代中期,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一些在戰爭中落敗的諸侯領主,其轄下的武士、商人和浪人等淪為海盜,到中國沿海地區從事武裝走私,甚至燒殺搶劫。在漢魏時期,日本被稱為倭奴國,故此明朝便稱來自日本的海盜為倭寇。
明太祖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3年)平定群雄統一天下後,在沿海興建「防倭城」,部署大軍應對,倭寇為患情況大減。到了明代中期,內憂外患頻仍,國力漸衰,倭寇之患復熾。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一批日本貢使竟因為商業利益糾紛,擊殺浙江都指揮劉錦,並且在浙江沿海地區燒殺搶掠。嘉靖帝即宣布斷絕中日朝貢關係,並且加強海禁政策,斷絕中日任何海上貿易。
可惜在嚴厲海禁政策下,沿海走私活動卻日益猖獗,倭寇與中國沿海地區的海盜、奸商,甚至部分貪官污吏互相勾結,其後四十多年,是明代倭寇為患最熾烈的時期。
戚繼光(公元1528年至1588年)字元敬,山東蓬萊人,他眼見倭寇為患的慘況,從小立志要掃平倭寇。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戚繼光以十七歲之齡承襲其父山東登州僉事一職,嘉靖三十二年升為山東都指揮僉事,專責防禦及打擊山東沿海的倭寇。在戚繼光積極防禦及清剿下,山東倭患大致消除。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把戚繼光調往當時倭寇為禍最嚴重的浙江,擔任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參將。戚繼光到浙江不足一個月,一批為數約一千人的倭寇進攻浙中門戶龍山所(今鎮海),戚繼光率數百名部下趕至,並且身先士卒衝到陣前,連發數箭射殺了倭寇三個頭目,令倭寇群龍無首,軍心大亂,狼狽逃遁。
戚繼光深感浙江沿海衛所武備廢弛,軍心散渙,士卒戰鬥力低下,便親自到義烏及附近縣鎮招募了一支四千多人,包括農民和礦工組成的新軍,親自訓練成為軍紀嚴明、精通戰法的「戚家軍」。另一方面戚繼光亦重視海戰,親自督建了四十多艘新型戰船,每艘戰船都配備了最先進的火器。
戚繼光根據中國沿海沼澤多,倭寇使用長槍、長刀、重箭作戰的特點,創造了一套攻守兼備的鴛鴦陣法。該陣每十二人為一隊,配備弓箭、長刀、短刀及火器,通過靈活變換隊形,輪番發揮火器、刀、箭及士兵的整體威力。戰船、火器,以及鴛鴦陣法成為戚繼光多次壓制及殲滅倭寇的主要武備。
不為封侯為太平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近萬名倭寇駕駛大小戰船百多艘大舉攻打臺州,戚繼光率戚家軍迎戰,與倭寇激戰一個月,九戰九捷,殲滅近六千倭寇,史稱「臺州大捷」。此役令倭寇領教了戚家軍的威力,日後對戚繼光和戚家軍聞風喪膽。戚繼光看到義烏人的英勇善戰,再次到義烏招募三千多人,擴建隊伍。
其後,他聯同其他將領,如盧鏜、牛天賜等,蕩平寧波、溫州一帶倭寇。戚繼光英勇善戰,軍功超卓,獲朝廷嘉許,並且連升三級,但當眾人祝賀他前程無限時,戚繼光多次申明「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自己的真正理想並非拜將封侯,而是窮一生之力,消滅倭寇,令東南沿海地區得到安寧,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明廷任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為福建副總兵,負責征討福建沿海的倭寇。兩人互相配合下,掃平了林墩、牛田、橫嶼的倭寇巢穴,倭寇稱戚繼光為「戚老虎」。同年戚繼光第三次赴浙江義烏招募了一萬新兵。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一股倭寇攻佔興化城(今福建莆田),戚繼光聯同俞大猷在興化城附近的平海衛圍攻倭寇,殲滅近三千人,並且收復興化城,史稱「平海衛大捷」。不久戚繼光升為福建總兵,同年冬,倭寇圍攻漳州、仙遊一帶,戚繼光率軍馳援,痛擊倭寇,自此福建大定。
不久之後戚繼光率兵入廣東,追擊及清剿沿海一帶的倭寇殘餘。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倭患基本上被清除消滅。倭患能夠消除,戚繼光厥功至偉,他不但善於治兵和用兵,而且有勇有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最重要的是他具有一顆堅定不移、愛國愛民之心,深得同儕和軍民的敬重愛戴。
●緩圓 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