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瀏覽
卡片瀏覽
中秋佳節將至,聖方濟各大學今日特別安排派發月餅及軟雪糕,將節慶歡愉氛圍傳遞至校園各處。
作為方大新成員,校長張仁良表示,上任首月便能與方大同仁預祝中秋令他倍 感興奮。他說:「中秋節提醒我們團聚的重要性。在新學期伊始便能與師生同仁共 享佳節美食,別具意義。」
在 2025-26 學年,方大迎來了近 2,500 名就讀不同課程的新生,使在校生總數增致 6,500 人,較去年增長 14.2%。因應學生人數穩步增長,方大的新沙田校園規劃工 作正穩步推進。新校舍將分兩期興建,預計 2030 年竣工後可為約 3,000 名學生提 供額外教學空間。
張仁良早前亦有回應方大學生提問,內容涵蓋大學生活、職業規劃、宗教信仰及人 工智慧應用等議題。

陸雅楠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今天晚上舉辦一場名為「從上天堂到破地獄:醫生與笑匠談生死」的對談會。活動邀請了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編劇及演員許冠文與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就「生死」對談,中大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擔任主持。他們就各自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訴說各自與死亡最接近的相遇,從定義死亡、接觸死亡、看待死亡到最後如何為死亡做準備進行一層層的探討。

任智鵬


新學年伊始,2026年度小一入學申請亦即將開始接受申請。教育局今日發文特別提醒有意為子女申請在2026年9月入讀官立或資助小學一年級的家長,需於本周四(18日)開始透過「小一入學電子平臺」遞交「小一入學統籌辦法」的自行分配學位申請。為方便家長掌握最新的網上申請安排,香港文匯報教育組文教匯萃特別整理平臺操作重點及重要時間表,以及教育局片段,助家長輕鬆迎接新一輪小一入學申請。

陸雅楠


香港樹仁大學(仁大)創辦人及校監胡鴻烈於上月27日逝世,享壽105歲,今日舉辦追思會,主場館邵美珍堂已有近千人出席,此外,校內多處亦有安排追思會直播。追思會上除了有仁大學務副校監胡耀蘇、仁大署任校長胡懷中以及仁大的校友、同事,還邀請了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一同分享在樹仁的經歷以及對校監胡鴻烈的懷念。

任智鵬


吳宏偉團隊夥拍中國科學院等科研人員,於雲南東川所建立的山地災害大尺度動力學模擬實驗平臺,建有全球最大、最長的約190米人造水槽,能精準模擬山地災害物理機制,為防治工程提供科學依據。

任智鵬


為紓緩考生壓力、傳遞溫暖關懷,本報教育組「文教匯萃」延續傳統,於3月推出「2025DSE集氣系列」視頻專欄,邀請應屆考生、教師、社工及校長分享備考歷程中的溫馨點滴,以真情實感為學子送上暖心鼓勵。首期專欄獲嗇色園主辦可立中學積極響應,在本月大學聯招放榜後,曾參與專欄的俊杰特別錄製短片報喜,他以6科5*及1科5的優異成績獲香港大學醫學院錄取。

陸雅楠


今年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大地震,多處建築物轟然倒塌;地震來襲之際,許多民眾甚至未及感受恐懼,便被掩埋在斷垣殘壁下,逾五千條性命在這個春日悄然消逝……災情消息傳來,香港特區政府迅速組織51人救援隊整裝出發,包括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急癥科部門主管蕭粵中,及消防處搜救犬隊領犬員蔣天朗。
兩人不但同為救援隊成員,亦是來自同一所中學觀塘功樂官立中學的師兄弟;他們於震後災場的嚴苛環境竭力搜救,為成功救出受困125小時的傷者振奮高呼,為只能找回至親遺體的災民黯然神傷。他們說,自己並非英雄,只是盡本份於所在專業範疇伸出援手,讓世界知道香港亦能為各地有需要的人盡一分力量,更希望將這份助人精神,在年輕一代中傳承開去。

任智鵬


社會急速發展,符合現代人碎片化觀看習慣的短影音內容迅速崛起,而字幕作為引導觀眾理解內容的重要媒介,廣東話的字幕製作尤具挑戰性。作為社交媒體原生世代,19歲大學一年級生黃天行(Tim)看準相關需求,研發專為廣東話設計的人工智能(AI)字幕生成工具並於去年創辦同名的CantoSub AI公司,期望解決內容創作者長期面臨的手動製作字幕耗時問題。隨著技術發展,該工具除可同時應對普通話及英語等多種語言,更提供一鍵翻譯功能,並針對港人中英夾雜、慣用俚語等獨特語言習慣,設計多樣化字幕風格。他透露,該技術已獲多名本港知名網紅支持及使用,他近期亦積極將項目帶往內地參展,期望能開拓市場,在科創領域走出自己的道路。

任智鵬


在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下,青年人才是其中關鍵一環。事實上,本港新一代不少年輕學生對科創充滿熱忱,期望能以自己熱情與創意,為未來科創願景持續貢獻力量。今年19歲的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中六畢業生望月謙(Ken),開發出「A-EYE」人工智能(AI)視障人士購物助理,先後獲得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高中組金獎,及本港少年創科達人大獎的「年度最佳創科達人」等重要科創獎項。他希望透過將創新意念落實,讓更多弱勢群體感受到科技的溫度,並強調實現創科理想往往始於勇敢的嘗試,形容自己會以「瘋狂」心態將所有精力投放於研發中,「只因為我希望作品能真正幫助到別人。」

任智鵬


在香港這片多元文化的土地,年輕一代正以創新與熱情改寫未來。香港文匯報推出「科創明Teen」系列,聚焦多名十八九歲剛成年的科創青少年,他們來自不同背景,卻同樣懷抱對科學的熱忱與對香港的熱愛,透過各種創科競賽與成立初創公司,在當前的科技浪潮中尋找機遇。
這些年輕人不僅是未來希望,更是當下行動者。他們的故事說明,年齡與背景從不是限制——在科技與創新面前,才華與決心才是關鍵。透過他們的視角,我們看見香港科創的多元活力,也見證新一代如何以智慧與行動,為這座城市注入無限可能。

陸雅楠,任智鵬


在香港這個繁華都市,年輕一代大多在物質充裕、社會穩定的環境中成長,鮮少真正捱苦。正因如此,當他們主動選擇走出冷氣房,深入世界不同角落,服務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這份堅持更顯可貴。
有生物醫學科研背景的年輕女生,為實現參與人道救援工作的初心,決心克服自身有潔癖的心理關口,跳出實驗室並走向世界,先後遠赴老撾和瓦努阿圖,與當地人民建立長期聯繫,了解他們的災後需要,提供適切支援;有「00後新鮮打工人」從實習生開始,一步步走上全職人道援助的非凡之路,其參與項目成效顯著,為受助者帶來善心與效果並重的精準援助,早前更獲國際權威醫學雜誌《刺針》的肯定。

任智鵬


在偏遠的農村,一條河流,會構成地理的阻隔:孩童要到對岸上學,就要冒險走過獨木橋;老人患了重病,更是難以求醫。有時遇到大水,這些簡陋的獨木橋一沖便散,村落變孤島。於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教授吳恩融決定要善用自身的專業,在內地的窮鄉僻壤開展建橋計劃,起動一群又一群學生到有需要的地方搭建「無止橋」,又傳授安全兼便宜的建屋技術。20年間,「無止橋」改善了8萬人的生活,其中一個村民的眼淚,令教授明白,原來建成一座橋,改變的不只是交通,更是很多個家庭的命運。

任智鵬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今日(16日)放榜,今年,懲教署有20名青少年在囚人士報考DSE,當中有4名考生的成績符合入讀本地大學要求,沙咀懲教所一名考生考獲5科最高共20分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達標的成績。
今年共有20名在囚青年報考DSE,包括沙咀懲教所8名在囚人士、壁屋懲教所6名在囚人士及勵敬懲教所6名在囚人士,共報考100張試卷,其中92張取得二級/達標或以上成績。當中有4名考生考獲符合入讀本地大學的基本入學要求,來自沙咀懲教所的考生其仔考獲5科最高共20分及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達標的成績。

梁美玲


香港中學生鄭業楷(綽號「蝦皮」)在2024年8月勇奪Pokémon GO世界冠軍,創下該遊戲最年輕冠軍及亞太區首冠紀錄,贏得2萬美元獎金。今日(16日)2025年DSE放榜後,這位「雙線作戰」的電競王者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坦言DSE成績「稍為低過預期,但總體算達標」,並透露計劃升讀中文大學或科技大學修讀商科,希望未來能平衡學業事業與電競夢想,更希望以自身經歷改變傳統的社會質疑:「打機唔係廢青!我從中學到好多嘢。」

霍柏宇,梁美玲,陸雅楠


自2023年10月爆發的巴以衝突,造成加沙地帶逾12萬人受傷,超過5萬人喪生,哀鴻遍野。當人人都想逃離兇險戰地時,來自香港的護士郭玉麗(Carman)去年卻冒險到當地參與人道救援。
在行動期間的43天中,她見過太多哭喊絕望的面孔,目睹過戰爭電影才有的血淋淋情景,她本人亦幾乎「嚇死」異鄉。然而,當時的她,並沒有太多時間傷心難過,而是全情投入與醫護夥伴聯手,隨時與死神搏鬥,為絡繹不絕的病患多爭取多一絲生存或康復的希望,也默默祝禱戰禍早日結束,平民可以過上太平的日子……

任智鵬


中學文憑試(DSE)下周三(16日)放榜,考生可根據成績更改大學聯招(JUPAS)選科;要在云云學科中挑選心儀科目,相信不少考生會感到迷茫。初創公司利用大數據及演算法,建立人工智能(AI)選科系統,按照學生的個人特質和取向、院校特色、JUPAS學科屬性等因素為考生分析配對,破除「揀科困難癥」。專欄文字版請瀏覽7月7日香港《文匯報》。

陸雅楠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