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瀏覽
卡片瀏覽
我一直很喜歡看人物傳記,包括傳記電影和舞劇,不過,後者因為以身體動作代替文字和臺詞去呈現(xiàn)和表達,難度較高,但作為名人傳記,因為其故事廣為人知,視覺上的吸引和氣氛的營造可能更重要。

文匯報


提到琵琶,相信很多人隨即想到的是西漢王昭君「獨抱琵琶」自彈出塞的藝術形象,以及《昭君出塞》琵琶曲的哀怨纏綿。但我上周欣賞香港中樂團新樂季開幕音樂會《絲語·琵琶》卻有另一番感受。

文匯報


9月3日這一天是十年一度的大閱兵,中國人不能不看。因為我們要了解國家的實力,也向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致敬。海陸空兵器展列和三軍隊列步操的壯觀陣容,媒體已作了廣泛報道,不用贅言,我更關注的是:宏觀敘事下的人物細節(jié)。

文匯報


舞臺不大,演員不多,卻將百年前在我國西南邊陲發(fā)生的一段往事呈現(xiàn)今日香港觀眾面前,惟時間線定格在24小時之內。因為這一天發(fā)生了影響後來中國社會變革的3件大事──清末光緒皇帝駕崩,宣統(tǒng)登基,掌控大清王朝逾40年的慈禧太后仙逝……事件在遠於雲(yún)南的彝族小鎮(zhèn)也產生餘震,影響卻是間接的。

文匯報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qū)規(guī)劃上共有4座中心城市,但在文化上可以相互輝映的卻是港穗雙城。澳門的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卻欠人口規(guī)模;深圳的城市現(xiàn)代化不遜於香港,但歷史厚度不夠。唯有廣州,兼具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而我們忽視了廣州,包括曾在廣州生活多年的我。

文匯報


說到文化影響力,長期以來,京派或海派文化的影響一直輻射到全國,乃至海外華人社會;但孕育於兩廣地區(qū)、並在港澳發(fā)揚光大的粵派文化(或嶺南文化)的影響似乎只在南方。

文匯報


數(shù)月前看「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展覽時,我為在策展中加入與主題相配合的亞洲元素而驚喜,因為觀者可從中比較欣賞,並看到了亞洲文化的現(xiàn)代性。但有點小遺憾,覺得當中的日本和韓國元素較多,希望今後多一點中國元素。卻很快收到6月底將有「廣東摩登:藝術與視覺文化」展的信息。

文匯報


4年前,我在這裏寫過《兩種勳章》小文,因為看了中共中央首次授予「七一勳章」獲得者簡介,29人的事跡都相當感人,我特別留意到兩位與鄉(xiāng)村教育、扶貧有關的女性:最年輕的已故鄉(xiāng)村幹部黃文秀和創(chuàng)辦內地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張桂梅。

文匯報


過去一年,我分別看了3部以我國古代文化大家為主題的舞劇,包括教育家孔子、詩人李白和本屆中華文化節(jié)開幕演出《詩憶東坡》。3人可謂3個朝代──春秋末期、盛唐和北宋的文化象徵。

文匯報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舊交替日益頻繁,周圍的人和物不斷更新。熟悉的茶餐廳,常去的百貨公司,吃著爆穀看電影的戲院,一間接一間地結業(yè),看似經(jīng)濟不景下的失敗者,實為科技衝擊下的退場者。還有可以代替「人工」的機械人來勢洶洶,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也同時傷害人類的情感。學會接受親友突然離去或事物瞬間消失,已成為必備的心理素質。

文匯報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光看題目,已吸引人進去;進去之後,不停留三四小時,就難能盡興,內容太豐厚了。除了第一代的「嶺南三傑」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外,還有第二代的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楊善深,乃至當代名家,現(xiàn)場更以編年史形式列出廣東美術界百年來發(fā)生的大事、重要活動和人事變遷,以及對逾160位參展美術家和廣東地區(qū)美術機構的文字介紹等,除有助觀者增加對嶺南畫派的認知外,也可說是廣東美術界在向香港市民乃至國際遊客展示藝術實力。

文匯報


值得留意的現(xiàn)象──人物傳記片《水餃皇后》「五一檔」同步在香港和內地上映,兩地觀眾的反應出現(xiàn)奇怪的走勢──這齣充滿港式人情味兼具勵志性的「香港故事」在內地票房稱冠,反倒在自己的地頭,票房排名卻僅屬中等。似乎,內地人更關心香港的歷史和發(fā)展。恰巧有內地女友訪港,我陪她再看一次,咀嚼細節(jié)。

文匯報


最近,「窮遊」一詞突然成為網(wǎng)上「熱話」。起因是,曾因社會騷亂而對香港卻步的內地青年重拾「自由行」熱情,在「黃金周」遊港,人數(shù)創(chuàng)新高。時值港人北上消費,政府大開方便之門,希望有助填補空白,提振低迷的本地零售業(yè)和餐飲業(yè)。

文匯報


第一時間看了真人真事改編的《水餃皇后》。與其說看故事,不如說想看憑《無間道》成名、又拍了多部主旋律電影的劉偉強如何處理這類女性題材,以及常在央視春晚演喜劇小品的馬麗怎麼演繹單親媽媽的悲情。兩人都沒讓我失望。

文匯報


顯示更多